下载野途手机客户端 赛事管理后台
扫码关注
“野途网”公众号
马上报名
×
意见反馈
客服电话:400-6563-116

为何自行车赛事活动事故频发?如何规避

作者: 多米 2025-05-21 09:32:41 4128 评论:2

为何自行车赛事活动事故频发?如何规避

近期,全国自行车赛事活动发生多起安全事故,造成参赛选手受伤,引发社会不良影响。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也为此紧急发文《关于加强自行车赛事活动安全风险防范的紧急通知》,加强赛事活动安全风险规避。

为何自行车赛事活动事故频发呢?其相关的事故原因复杂多样,既涉及赛事组织、赛道设计等客观因素,也与参赛者经验、装备性能及安全意识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

为何自行车赛事活动事故频发?如何规避

赛道设计与安全保障不足

高风险路段防护缺失:如最近的北京环昌平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接近90度的急弯下坡路段未设置防护网或缓冲设施,导致多名选手失控摔车。类似问题在职业赛事中也存在,例如2021年环法第三赛段因狭窄、坑洼的弯道设计引发20起摔车事故,车手和媒体普遍质疑赛道安全性。

路况复杂性与天气影响:山地或公路赛段可能面临陡坡、湿滑、临崖等危险环境,若未提前评估和设置警示标志,易引发事故。例如张家界“天路”自行车赛的悬崖路段因缺乏防护网,导致选手跌落身亡。

参赛者经验不足与操作失误

业余选手风险意识薄弱:大众组选手常因不熟悉赛道、控速不当或未及时调整骑行策略而失控。北京环昌平赛事中,受伤者多为业余组选手,部分人未注意现场人员的减速提醒。

高强度竞赛中的操作失误:职业赛事中,选手为争夺位置频繁变道、急刹或暴力变速,导致连环碰撞。例如环巢湖自行车赛因变道对抗引发多人摔车。

装备性能与维护问题

车辆与零件的高强度损耗:职业比赛中,顶级装备为追求轻量化可能牺牲耐用性。例如环法比赛中车辆因高功率输出和复杂路况频繁出现爆胎、后拨故障等问题。

防护装备不足:部分选手未佩戴符合标准的头盔或护具,高速摔车时头部受伤风险极高。新疆环赛里木湖赛事中,选手因专业头盔吸收冲击力才避免严重脑震荡。

组织方的应急管理缺陷

为何自行车赛事活动事故频发?如何规避

医疗保障与应急预案不足:部分赛事医疗站点分布不合理或救援响应迟缓,延误救治。例如张家界事故后,医疗救援未能及时抵达悬崖路段。

安全培训与风险提示缺位:赛前未充分告知选手高风险路段信息,或未强制要求提供健康证明,导致选手对自身能力判断失误。

身为户外运动,自行车赛事活动避免不了一些风险出现,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规避,将风险降到最低呢?

优化赛道设计与安全防护

为何自行车赛事活动事故频发?如何规避

高风险路段改造:在急弯、陡坡、临崖等区域设置防护栏、缓冲带或警示标志,并提前通过技术勘测评估风险。例如岐山自行车赛通过提前演练水上救援,防范选手跌落水库的风险。

合理规划赛道难度:结合参赛者水平调整赛道挑战性,避免超出业余选手能力范围。职业赛事可参考车手建议,将危险路段设为中立区以减少争抢。

强化赛事组织与应急保障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增加赛道沿线医疗点和救护车配置,确保快速响应。

加强安全培训与提示:赛前需强制选手参与规则培训,并提供详细赛道地图与风险提示。

提升选手安全意识与装备规范

为何自行车赛事活动事故频发?如何规避

强制佩戴专业护具:推广符合标准的头盔、护膝等装备,并通过赛事规则确保执行。

控速与距离管理培训:针对业余选手普及骑行技巧,如避免急刹、保持安全车距等。职业赛事可通过技术分析帮助选手预判危险。

完善保险与法律保障机制

健全保险制度:强制赛事组织方投保意外险,并明确保险覆盖范围。根据《民法典》,即使参赛者签署免责声明,组织方仍需承担安全保障责任。

明确责任划分:通过法律规范赛事组织者的安全保障义务,避免以“自甘风险”为由推卸责任。

自行车赛事事故的防范需多方协同:组织方需从赛道设计、应急预案到医疗保障全面优化;参赛者应提升风险意识与技能;法律和保险制度则需为赛事安全兜底。只有通过系统性改进,才能实现“安全与激情共存”的赛事环境。

以下为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最新《通知》原文: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落实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严格执行体育总局安全管理工作各项要求,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将自行车赛事安全管理作为当前突出政治任务,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筑牢安全底线。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将安全责任贯穿赛事管理全过程各方面。

 二、落实属地责任,分级分类管理

严格执行“谁审批(备案)、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明确赛事安全管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压实筹备、举办、赛后全过程安全责任。各地要结合实际细化管理措施,提升自行车赛事安全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确保责任链条无死角、无盲区。 

三、严格办赛指引,健全监管制度

依据《全国自行车比赛办赛指南》《全国自行车比赛参赛指引》,赛事主办方要制定科学办赛方案(需经协会审核备案),督促主办、承办、协办及执行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监管制度,细化赛道安全、选手防护、应急保障等环节措施,确保安全责任到岗到人,实现“一赛一策、全程可控”。

 四、加强风险研判,完善应急预案

建立“熔断机制”,在赛事开始前,组建由国家级裁判员、高级赛事运营管理人员等资深专家组成的工作专班,对赛道提前进行实地勘察,对下坡、急弯、隧道、桥梁等有风险隐患的路段进行重点勘察,发现赛道缺陷及可能发生危险的因素,并出具专业报告。推动赛道优化升级,从源头降低安全风险。一经发现不具备举办比赛条件,立即终止赛事并要求组委会整改。加强对重大敏感问题和潜在风险的分析与预警工作,制定针对灾害性天气(例如暴雨、大风)和突发事故(如赛道坍塌、选手突发疾病)的专项应急预案。在赛事举办期间,密切关注气象、水利、地震、交通运输等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并提前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五、强化安全督导,普及安全知识

制定赛事安全督导方案,赛前协同公安、消防、医疗等部门召开风险研判会议,全面排查赛道、器材、人员等安全隐患。加强安全普及教育:——对赛道进行安全隐患的细致检查,特别是隧道、涵洞、急弯、桥梁等潜在风险较高的区域;——对参赛选手、工作人员开展安全培训(含赛道规则、应急处置等内容);——通过官网、社交媒体、现场宣传等渠道,向公众普及赛事安全知识和观赛注意事项;——签订《赛事活动安全责任书》,明确各方权责,确保赛事安全有序。 

六、建立舆情机制,及时回应关切

设立舆情监测岗位,实时关注社交媒体、新闻媒体、网络论坛等平台的赛事舆情动态,及时应对。发生舆情时,第一时间发布官方声明,通报事件基本情况、已采取的措施及后续工作计划,确保信息公开透明;安排专人与媒体、选手、观众沟通,解答疑问、回应关切,积极引导舆论,避免舆情扩大化。

七、严肃责任追究

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本通告要求,切实加强自行车赛事安全管理。对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措施不力、应急处置失当导致安全事故的,依法依规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形成“权责清晰、失职必究”的安全管理氛围。 请有关单位严格遵照执行,共同维护自行车赛事活动安全秩序。

相关阅读:中自协发文:赛事启动熔断机制 存隐患不得举办

编辑: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动态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