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自盟UCI日前发布了2023年的竞赛技术规范,较往年更新了部分细节,包括对车把宽度的细致规定:“车把宽度(从外到外)至少350毫米”。
原文“UCI技术规范澄清指南”(Clarification Guide of the UCI Technical Regulations,2023年版)长达76页,绝大部分与之前版本(2021年版)相比没有变化,极小部分的变化中最起眼的就是关于车把宽度的规定变更。
条例1.3.012中,2021年版的规范是这么描述的:“车把宽度(从外到外)最多500毫米”,而在2023年版中又新增了最小值规定:“传统车把(公路赛)以及趴把(公路赛及场地赛)的车把宽度(从外到外)应至少350毫米”。
需要注意的是,UCI技术规范只针对于受UCI管辖的职业比赛,非UCI管辖的赛事无论是职业还是业余都不受这个技术规范限制——但赛事方有没有“参照UCI现行规定”以及具体怎么执行就是另一回事了——反正UCI不负责。
窄车把,以及朝内拐的手变头方向设定(传统是笔直向前),已经成为了如今职业车坛的一大现象和趋势。这种窄车把设定,在现代职业车坛的知名拥趸包括有埃菲内普尔(Remco Evenepoel,2022环西总冠军&世锦赛冠军)、韦伦斯(Tim Wellens,2017环广西总冠军)、范德霍恩(Taco van der Hoorn)、坎佩纳尔特(Victor Campanaerts,近年来长达两年多的UCI一小时世界记录保持者)、范斯奇普(Jan Willem van Schip)等等的知名职业运动员。
范斯奇普(Jan Willem van Schip)当时使用的极窄车把——当时赛后就被UCI禁用了且取消了比赛成绩
窄车把设定的优势显而易见:车把收窄后从人的前臂到身体就更呈锥形,迎风面积更小,也就更符合空气动力学。至于手变头朝向内拐,就只是车把变窄后的自然而然的设定更改。
这一趋势如果不加限制会如何呢?显然,运动员们势必会趋向于越来越窄的车把,走到极端就是像计时赛趴把那样,两手并排收拢以追求气动最大化——但在大组赛中这样肯定就是不安全的,当遇到意外情况时你就会没有控车的空间。这想来也是UCI新规的初衷。
范德霍恩也是极窄车把的拥趸——注意看图中下方的车把位置
甚至于厂商们也在迎合如今这个车把收窄、手变内拐的趋势。崔克在9月份发布的第7代Madone就是个中典型,其车把虽然仍然可以算作“传统”的42cm宽度,但这个42cm宽度是按下把来算的,若按上把来量就只有39cm。因此,包括手变在内的车把两侧呈现一个略微“内拐”的样子,崔克方面也明确表示这是迎合用户需求,同时既更符合空气动力学,也更符合人体工程学。
至此我们都注意到了这里有个“BUG”:虽然新规要求了宽度至少350mm(35cm),但并没有明确说是上把还是下把。所以,运动员们仍然可以“讨巧”的使用只有下把达到350mm,但上把不足350mm的“内拐”车把。
第七代的崔克Madone SLR,车把下把就是“外扩”的,下把宽度要略微大于上把宽度——但这个差值并不大,远不如一些现役职业车手用的定制车把那么激进
除了车把宽度的最小值规定外,新规中还更新了其它一些细节,比如车把最前端最多不能超过前轮中轴线往前100毫米。
“车把越靠前,骑姿越前倾,重心也就越前倾,导致(人在车上的)操控性就越差,比如遇上路障或者横风就越难控车。”新规上如此陈述。
但有意思的是,要知道此前在UCI的旧版规定中这个规定数值是50毫米——所以新规实际上反而是增加了车把前倾的最大范围。至于为何如此,UCI并没有给出明确说明。
除了车把前端的位置数值规定外,UCI新规还更新了关于计时赛车把/休息把/趴把的说明,在1.3.023中就运动员身高分成了三个不同类别而进行了规定,其针对的是:A:车把最前端与五通中心的水平距离;B:车把最前端(最高点/最低点,取决于是上扬还是下垂)与前臂支撑点中心点的垂直距离。
图示:A:车把最前端与五通中心的水平距离
图示:B:车把最前端与前臂支撑点中心点的垂直距离
总结图示
具体规定如下:
1,对于身高不高于180cm的运动员,水平距离A不得大于800mm(80cm),垂直距离B不得大于100mm(10cm);
2,对于身高在180~189.9cm之间的运动员,水平距离A不得大于830mm(83cm),垂直距离B不得大于120mm(12cm);
3,对于身高在190cm以上的运动员,水平距离A不得大于850mm(85cm),垂直距离B不得大于140mm(14cm);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测量的标准均包含了附件,比如你在休息把上安装了刹把/海绵把套/把带之类的话,是要算上这些的长度/厚度后来再来测量“最前端”的。以下图示说明。
关于车把位置测量基准的图示
还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第2类和第3类身高的运动员,也就是身高在180cm以上的运动员,都需要向UCI提交“车手身高证明申请表”(rider height attestation application form),并在比赛前的例行车检中向负责车检的技术官员出示证明。
新规关于计时赛车把的更新,看上去对那些“高佬”,比如像两届世锦赛冠军甘纳一样那种的比较有利,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能拥有更高的手臂位置,以及整体上更宽大的肢体活动范围,这些都可能能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空气动力学优势。
关于以上水平距离A和垂直距离B的表格总结说明
另外新规范中还对水壶架有了新说明。
顶级赛场上对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其中就包括了对水壶架的研究——在如今,水壶架的气动性也成为了热门话题之一。
带着水壶的水壶架,与五通之间存在的许多空隙,都被认为是会产生很多扰流;而“对症下药”的工程师们也采取了一些手段,比如捷安特最新的Propel Advanced SL里就把放置水壶架的下管和坐管都做成了和水壶架贴合的管型,这样当风迎到这一块时会产生更“顺滑”的流动;更为极端的例子就是个人计时车上比较多见的,直接整合进车架里的水壶及水壶架——比如Colnago的TT1,整个水壶和水壶架都整合进了五通上面位置,直接就变成了一个小的整流罩。
管型与水壶架完全贴合
已实际变成了整流罩的Colnago TT1的水壶及水壶架
UCI新规范对这一块的描述说明是,“整合式的水壶架,必须由厂家在递交车架相关资料给UCI审核的阶段里一并递交,必须经过批准后才可在比赛中使用。”
UCI方面认为,对于水壶架而言,“整合式”与“整流罩”之间存在一线之隔;UCI方面对此作出规范说明,是在努力保证这个“一线之隔”。
以上洋洋洒洒分析了蛮多,其实对业余赛、业余车迷来说并没什么影响,因为UCI技术规范向来都只是针对于高级别的职业比赛;但是,如果你打算参加一个受UCI管辖的赛事活动(注意看赛事资料里是否会有UCI的标识),就可能需要注意一下了。
编辑:刘剑璞
限制pro,对业余和青少年车手也有正面的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