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中的科学补水:无论高温还是低温环境,保持充分水分摄入都至关重要。
“脱水1%”即可削弱表现,过度补水却暗藏危机——骑行者如何精准拿捏‘补水天平’?”
科学界普遍认为,轻度脱水(即使仅流失体重1%的水分)就会损害骑行能力,导致耐力下降、肌肉力量减弱,而重度脱水(>4%)则可能引发中暑等危及生命的状况。但另一方面,过度补水(即“水中毒”或低钠血症)同样危险。当骑行者摄入的水分远超排汗量时,血液中的钠离子浓度会被稀释至危险水平,可能引发脑水肿、癫痫甚至死亡。
1、为什么补水很重要
通常男性体内约60%是水分,而女性平均含水量约为55%——这是因为肌肉储水量高于脂肪,而女性通常脂肪比例更高。这也意味着耐力型运动员(如自行车选手)会比体脂较高者储存更多水分。
水对维持人体稳态(即身体正常运转的自我调节机制)至关重要。若无水分,排泄废物、调节体温等基本生理功能都将无法实现。营养学讲师罗德里格斯-桑切斯博士将人体水分比作"银行账户":"我们始终通过呼吸和排汗流失水分,并通过饮水进食进行补充。"
水是维持‘内稳态’(Homeostasis)的核心要素——这一机制通过调节细胞渗透压、电解质平衡及体温等参数,确保身体各系统高效协同运作。若缺乏水分,人体将无法完成基础生理功能,例如:废物代谢受阻:肾脏需依赖充足水分稀释尿液、排出尿素等代谢废物;体温调节失效:汗液蒸发散热过程被抑制,导致核心体温失控(如中暑风险激增)。
人体持续通过呼吸与排汗流失水分,因此需主动补充以维持平衡
2、脱水对骑行者的影响
世界顶级自行车手将补水视为制胜关键,骑行中仅轻度脱水即可显著削弱表现。
若体液流失超过体重的2%,运动能力将不可避免地下降——这一临界值通常以体重净下降百分比衡量(因水分流失导致的体重减少占比)。例如:一名70公斤重的车手需避免骑行中体重减少超过1.4公斤,但需注意:体重骤降可能包含糖原的消耗(每克糖原分解会释放3-4克结合水),因此实际脱水量可能高于体重下降值。
脱水会导致身体状态不佳,脱水状态下,人体难以发挥最佳状态。
脱水对运动表现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最大摄氧量显著下降(因心脏每搏输出量减少、血红蛋白携氧效率降低,导致肌肉供氧不足);
2.主观疲劳感知率(RPE)飙升(相同运动强度下,RPE评分可能从12级升至16级,体力消耗感成倍增加);
3.肌肉痉挛风险激增(因钠离子浓度骤降导致神经-肌肉接头异常兴奋,引发不自主收缩)。
当脱水程度达到体重的4%时,骑行者的最大摄氧量将无法完全释放——实际仅能发挥正常水平的75%,轻度脱水(2%-3%)即可引发头晕、认知功能衰退(前庭系统供血不足+脑细胞脱水,导致空间感知力与反应速度显著降低);若失水量超过4%-5%,中暑风险将急剧攀升(核心体温失控,多器官功能衰竭概率骤增)。
3、我们应该喝多少的水
运动科学家安迪·布洛建议:
温和天气骑行时,每小时饮用一瓶500毫升水;高温环境下骑行时,每小时需补充两瓶500毫升水。但他强调,个体出汗率差异巨大(受环境温湿度、运动强度、基因型等因素综合影响),此类通用指南参考价值有限。
更科学的补水策略应基于个人实际失水量测算:无需完全补足骑行中的所有水分损失——只需将体重下降幅度控制在2%以内(以70公斤体重为例,即失水量不超过1.4公斤);过量饮水可能诱发运动相关性低钠血症(EAH):血液中水分过度稀释钠离子,导致血钠浓度骤降至危险水平(本质为低渗性脱水——水分子滞留细胞外液,而钠离子因汗液流失加剧血钠浓度稀释),可能引发急性肾衰竭甚至死亡。
即便在症状较轻的情况下,罗德里格斯-桑切斯博士指出:
“过量补水会抑制胃排空功能(高渗性胃内容物延缓幽门开放,导致胃内液体潴留),导致运动中产生腹胀、恶心等不适感。”
科学家观察到,一些在赛前过量饮水(部分选手报告称前一天饮用8-10升水)并在比赛中持续大量补水的马拉松选手会出现运动性低钠血症(EAH)。
尿液颜色是评估脱水程度的简易指标
由于男性平均出汗量高于女性,赛前水合状态对男性骑行者而言至关重要。尽管并非绝对可靠,但研究证实——尿液颜色可作为评估脱水程度的简易指标。色卡中,尿液颜色越浅,表明水合状态越佳;颜色越深,则提示脱水风险越高。
4、骑自行车应该喝什么
根据情况,混合饮用白开水、碳水化合物饮料和电解质水
运动营养学家安迪·布洛(Andy Blow)建议:运动中需同时补充运动饮料与纯水,以弥补碳水化合物、电解质及体液的流失。他进一步指出:以环法自行车赛为例,车手们会大量饮用能量饮料,同时也会分开补充纯水及电解质。
在高温骑行场景下,他特别强调:应增加纯水与电解质的摄入量,因为高碳水能量饮料可能加剧高温环境下的胃肠道不适。
冬季骑行时,由于出汗量显著减少,需相应降低饮水量。此时携带一瓶高碳水化合物能量饮料和一瓶纯净水(或低浓度电解质饮料)是理想选择。
编辑:锐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