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是园里,周于杰是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土壤学博士,绝大多数时间埋首在实验室仪器间,与数据打交道。
但在杭州骑行圈子里,外号为“周山人”的他,是个驰骋在西湖群山的资深骑友,对他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像是“骑”万里路。
从初高中第一辆代步车开始,十年时间里,周于杰从重庆县城,到成都,再到杭州,从一开始追求速度的追风少年,到现在因为骑行认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克服求学路上一次次的挫折,也通过骑行拉近了与一座城市的距离,“在之后的日子里,希望单车能带我去更多的地方,看更多的风景”。
骑行270公里回老家
风驰电掣是少年的骑行初体验
一身黑色骑行服,一双黑色骑行鞋,初见周于杰,从他黝黑但精瘦有力的四肢上,便能看出这个追风少年的骑行资历
周于杰最初的骑行体验,来自初高中上下学骑车代步。直到上大学,加入校自行车协会后,他才对骑行有了一个直观概念。
“第一辆正式骑行的车子,是我从学长那儿买来的,1600块。”大学的自行车协会非常活跃,骑行不仅是踩踩轮子,而且有一系列的训练。队长不仅每周要求队员去龙泉山上拉练打卡,校园里也时常可见大伙儿穿梭的身影。
协会里的小伙伴每年都会组织去骑川藏线,没办法同行的周于杰做了一件疯狂的事——大三寒假,从成都出发,骑行270公里回重庆老家。
这趟历时16小时的旅程让周于杰记忆犹新:从前期给自己制定计划,设定每一个时间段的目标,到后期一鼓作气骑完大半行程,一直到家门口,他才告诉父母自己是“骑”回来的,当时车上还载了两只乐山的甜皮鸭。
在担任骑行社车队副社长期间,周于杰还策划组织了自行车协会越野赛,自己去学校的不高山踩点布置线路,自己筹备比赛流程和细节。即便他毕业之后,这个比赛也作为传统一届届办了下去。
“骑行最重要的是动起来”
2019年被录取为浙江大学研究生后,周于杰带来杭州的最大行李,便是鸟枪换炮后的新车,“不过还是二手的,花了四千多块”。这辆车一直陪伴他至今。
作为一名学生,周于杰在车方面的预算,一直是量力而行。这辆车陪他攀爬过重庆的山坡,吹过成都的风,也穿行于杭州的湖光山色间。
“我最初在骑行圈子里一战成名,装备也是原因之一。”初来杭州时,他曾在良渚参加了几场速降比赛,一般大家都是拿软尾山地车参赛,但只有硬尾山地车的周于杰愣是凭着技术拿了名次,“那之后,不少人都认识我了”。
周于杰在山中骑行
在杭州骑行圈子里小有名气的同时,在浙大,周于杰也成了业余修车师傅,不少工具都是就地取材:实验室里废旧的试管刷、磨土的木锤......凭着这些装备,他不仅能给自己的爱车“把把脉”,还顺带修好了同学的电瓶车。
在周于杰看来,骑行并不是就得万元起步,最重要的是行动起来。只要有空,他便精心设计合适的路线,带着学弟学妹从学校出发,骑的就是校门口随手一扫的共享单车:“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对骑行感不感兴趣,其实就可以从共享单车开始,一颗想骑行的心比装备更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周于杰开始分享自己的骑行心得,让更多人爱上这项运动。
“读到博士,压力是非常大的,尤其日常做实验,可能辛辛苦苦一个月也不一定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论。”这个时候,周于杰总是会骑车出去遛遛,或者为自己安排一场骑行,“一想到当天可以骑行,实验过程也会变得生动和充满期待起来”。
用单车看更多风景
骑行是他深入一座城市的方式
为了尽快融入杭州骑行圈子,周于杰给自己起了个“周山人”的外号。“喜欢在山里骑行,加上我之前看的游戏博主有‘山人’二字,我就拿来用了。”
初到杭州后,望着江南韵味、秀丽美景,他花了一个暑假,逛遍了杭州主城区的大街小巷。在周于杰心里,成都的骑行氛围也不错,但跟杭州还是不一样。
周于杰拍下的西湖美景
杭州的特别,首先在于市中心就有景区,而且还能同时拥有山路、爬坡、速降等多种地形和景致。其次,虽然杭州的非机动车道肉眼可见地变窄,但无论在哪都能找到骑行的一块区域,路与路之间都是四通八达的,不会骑着骑着碰到断头路。
最重要的是,四季变迁,骑行的美景也在不断变化着,春看柳树,夏赏荷花,秋观落叶,冬等飘雪,良好的城市绿化让周于杰一年四季总能找到骑行的路线,“在我骑过的所有城市里,杭州真的是最适合骑行的”。
骑车也为初到杭州的周于杰带来了第一群朋友,常去的车店里、参加的比赛中、甚至是骑行过程中三言两语搭上话的路人,都有志同道合之人,这对身处校园的他来说,是很难接触到的群体与伙伴,“大家从爱好聊到生活,给予了我很多帮助”。
随着探索杭州的脚步进一步扩大,周于杰也有过意外之喜:今年四月,周于杰去了趟临安。一段艰难爬坡后,一个天然池塘出现在眼前。“塘不大,但水的颜色却非常漂亮,清澈见底。”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岸边发现了梅花鹿的脚印。
周于杰笑道,最初将骑行视为出行方式,甚至是对速度的追求,但在那一刻,他却有了更多的感悟:“它带我看更多的风景,见更多的人,体验更大的世界。”
编辑: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