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一些关于对摩拜单车的单车吐槽的文章,例如,重量重,GPS定位不够精确,以及实心胎的骑行体验等,并没有让摩拜冷却下来。反而,摩拜是越来越火了。那到底可以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有人说,那是资本在“鬼推磨”。
撇开资本运营的先不谈,我想说,“ 摩拜单车”提供的并不仅仅一种新的单车产品,而是一整套从借单车到骑行到停放单车的新的商业模式。
注意了,它不是改革产品,是改革了一种商业模式。
我们过去,常常看一个企业是否成功,或者好坏,都看其具体的产品和服务,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设计产品、生产产品、以及产品交付到用户以及维修保养等过程。小米一开始之所以成功,不也正是重新建构了新的用户心智地图,新的客户关系嘛?而摩拜的火爆,某种程度上,是其模式上的创新,而不是产品本身(或者说,其产品只是共享模式的载体)。
在具体讨论商业模式的时候,先来一个统一的认知:商业模式不等于挣钱的模式。依书直说,就是“商业模式,描绘了公司挣钱的所有组成部分”。
而我的理解就是, 把你的价值主张透过产品/服务通道到你想服务的客户手中,其间的整个流程和所有资源的组织工作,就可以理解为商业(业务)模式。
商业模式,不仅仅指我们推出什么产品,而且是,我们怎么理解客户,思考我们产品怎么样通达到客户里,以及客户最重要的痛点是什么。
我们说,摩拜运用的是一种新模式,那到底有哪些是创新的地方呢?
首先,摩拜在验证一些假设,而过去,这些假设都被认为是不成立的或者其他先行者一直想证明又无法证明的。
例如,人们愿意骑公共的自行车的假设。
又例如,人们愿意使用app来借车,并且愿意付费(而不是免费)。
所以,不管摩拜的车有没有车篮,座垫能否调整高度,这些不是摩拜要首先验证的假设。最核心的假设是: 用户愿意透过APP来租用一辆公共的自行车,并且能够停放在别人能够再次租用的地方。摩拜app上面的信用体系,自行车产品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验证这个假设而展开的。
对于任何创业的人来说,我们不需要贪心一下子验证所有的假设,而是去验证那个关键的,让你跟别人的模式与别不同的假设。
我拿一个失败的例子做反面教材吧?
恒大冰泉(及恒大粮油),它投入市场可能的假设是:只要是恒大家的产品,恒大的粉丝都愿意埋单/恒大的粉丝在看足够比赛的时候喜欢喝瓶装水。结果,死翘翘吧?我觉得,可能出一个红色包装的功能有料比出矿泉水估计生命周期能够长久一些。这里面新的假设可能是:恒大的粉丝热爱运动,并且希望透过恒大的功能饮料来表示自己和恒大的国脚一样棒。这个假设,或许更容易成立一些。
是的,所有的创业,其实无非都是在尝试不断验证一个然后又一个假设。
其次,摩拜在解决一些大家都在关注的问题上,用了新的解决方案,从而创造出新的使用场景。
例如,人们关心防盗问题,而无需担心停放安全的问题的话,人们愿意骑自行车。所以公共的,而且很难偷盗,没有太多回收价值或者说回收成本太高的单车,似乎能够解决防盗的问题。
又例如,大家可能对对于公共的东西人们是不会爱惜的,所以强度和稳定性做得足够高。
又例如,为了避免前期投放数量不足导致的车辆太过分散,它设置了一个借还车的区间,超出区间需要付出高昂的费用。从而引导市民在密集区域高频词的借车还车。
再例如,用APP扫码,GPS定位找车等借还车解决方案,让人们和单车的互动更加直接和交互。这,可以算是客户关系的场景,比传统公共自行车,至少“产品-客户”之间是更紧密一些。
至于有没有车篮、上坡是否吃力、外观等等,这些问题或许是所有类似企业都遇到的,既然没有谁做得特别好,何必花功夫做一个完美的成本高昂的产品出来呢?
所以说,摩拜的产品和商业模式,根本不是从所谓的用户体验出发的,而是从用户的场景出发的。当用户很容易地骑上摩拜,尽管可能难骑一点,但总好过没有人骑。 场景,可能比体验更先于抢占用户的心智。如果你做出一个用户体验一级棒的产品,但很难被用户获取——一个没有人使用的完美产品,意义又在哪里呢? 很多很把重心放在制作一个完美的产品上,这其实都是工程的思维而不是营运的思维。
最后,品牌和营销上面,很好地通达到受众。
我为什么说是营销策略上的成功?这大量随处可见的自行车,是活生生的广告啊。如果你生活的城市能够24小时随处可见某个产品的广告,而且随手就可以用,这是多牛逼的营销策划啊。这绝对是容易火起来的品牌露出和推广模式,不管TA是不是叫共享XX。
在生活情境中,好像没有什么比自行车,更适合用这种推广模式了。汽车?太占用地方;食品?如果随处摆放,卫生吗安全吗?家具?太大件;小件饰品?路人直接就拿走。
对于大家一直在强调的摩拜单车这款产品的特点:无桩。目前摩拜单车这么火爆,除了商业模式的成功,还包括了快速扩张的策略—— 能够绕开政府或者其他土地管理者,直接投放大量的自行车。为什么无桩这么受欢迎?是因为现实中很多地方不允许自行车停放或进入。而能够进入的,不一定有适合的停自行车的空间/场地。同时,中国的懒政也是非常明显的:要用你的地方设立停车空间很难,但普通市民偶然停个自行车在你的地盘附近,一般不会有人阻止。因为,设立停车场是领导说了算,地主说了算;而随便停在路边或者商业物业的空间上,是保安说了算。请问有哪个保安会这么较真?除非,ta的领导很较真。
摩拜并不是第一个解决随时可以骑车的需求的,而是,第一个避开了跟公权力和地主直接交锋的模式。但无桩是不是好事,也未必见得。只能说,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希望有太多的限制,无桩对于共享自行车来说是方便曝光和露出的,也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某些客户。但可能对于城市管理者、业权单位,就未必这么想了。而对于那些高频词使用者,无桩也意味着不确定性,我不知道等下这里还有没有单车。
另外,摩拜还要继续证明的是, 共享单车是否能够获取足够多的用户,以及用户是否还会做其他事情吗?如果没法证明这个假设,融资一条路走到底冲用户冲估值的模式,似乎就无法持续了。
我估计,BAT巨头们应该准备收购了。直接接入城市服务的模块,然后怎么样?鬼知道呢?
OK,剧本的另外一个可能性,公私合营PPP?当地城市的既得利益者愿意吗?鬼知道呢?
编辑:A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