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BH旗舰版气动公路车有几处不显眼的升级,之前的G6被现时更高级的G6 Pro代替。
在风洞实验的协助下,现时的气动公路车是越来越快和舒适,所以对于这个西班牙品牌来说,标准不能定得低。
优:气动公路车类别中属轻量,竞赛级配置,外观霸气
缺:明显横向刚性不足,侧风表现平平,车轮组合不舒适
骑行操控性:高速下表现更好
由于五通位置相对较高,G6 Pro座舱感觉不够稳定,但在断层中,多得重心偏低,前轮也有足够受重,操控性有所提升。既然定位为竞赛级,这台BH当然越高速越稳定,前提是在断层骑行时。在竞赛环境及下坡时,它的操控性可靠、值得信赖。但当你全速前进时,记得紧握车把,因为这辆车可不是开玩笑的。
说起骑行感,它并非非常流畅。由气动座杆传来的路震在长途骑行中尤其明显。精美的后下叉有良好吸震效果,不过可惜被Mavic轮胎系统抵消了。
尖尖的Cosmic Carbone开口胎轮组和过小的23c轮胎也无助吸震,不过这对Mavic轮胎组合给予充分牵引,能很快提速。
侧风中,G6 Pro再次被Cosmic Carbone拖累。尽管轮组够深,阵风和侧风会令轮组不稳,需要骑手集中精力保持直线。后来小编换了更保守的轮组款式,无论是骑行质量还是侧风中的稳定性都有所提升。
这辆车提速快,但比起之前BH Ultralight快如疾风的速度还是逊色。五通处慷慨的材质运用形成稳妥的平台,让骑手猛烈骑行,但当你真的用尽全力往下踩的时候,又会感到一丝不稳。
G6 Pro的设计明显要将风阻降至最低,无奈纤细的车管给予不了在骑行时所需的力量稳定上管。虽说这点不影响操控性,但当你想要像Jens Voigt那样进攻的话,车身的不稳定感还是挺明显的。
测试用的中码上管长55.7cm,这个长度足以令其它许多品牌归类为中到大码,所以在置购时记得留意。BH只为G6 Pro做了5个尺码,对于这个定位的车款来说太少了。
车架配置:帅气醒目
这台升级版采用旧版G6一样的车架模具,不过带有新碳纤铺排,重量减轻了80g,BH报重为羽量级860g。随车有终生保修服务,没有骑手重量限制。
之所以能这么轻,部分是多得HCIM(Hollow Core Internal Molding)技术。据BH介绍,该技术能创造干净的内部表面,去除车管内多余(即不需要的)物料。
BH还说这辆车的后三角及头管刚性有所提升,而且由于改良了内走线设计,变速性能亦有进步(由于测试用的是Di2,这点无法证实)。新款带有内置Di2电池。
从车头看过去,G6 Pro像刀片那么薄,为破风做好准备。后缘也很瘦长,部分与车翼连接。可惜BH没有提供关于这辆车的气动测试数据,就小编所见,研发期间,它并没有进行过风洞测试。
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纤细的气动造型无利于抗扭刚度,这点在于上管和座管连接点无论视觉还是感觉都明显。
G6 Pro互换式线管兼容电子及机械传动。为了给未来升级准备,后刹导线板为可拆式,这样要是将来液压车刹流行起来,它也能兼容。
然而小编对于线管口设计并不满意。Di2线管从距离头管大约14cm的位置进入下管,虽然这个设计不影响性能,不过会令大量线管暴露在外,不够整洁。BH,至少你能把线用收缩膜紧贴到车刹线那嘛。
说起车刹,Shimano Dura-Ace直装式型号是行业标杆,刹杆力量十足。即使在极高速下,它对Mavic碳纤轮组的刹车力也是无与伦比。
然而由于后刹置于五通下,线管必须通过下管,所以在到达车刹有一大段多余线管。比起前刹,这里的摩擦和压缩感明显更厉害,不过估计换了无压线管系统就能解决。
直装式车刹设计令左曲柄和车刹夹之间很紧张,换言之,像Stages和Pioneer这样装在曲柄的功率计或许用不了了。
G6 Pro的半一体式可调座杆很有意思,内置座杆从车架延伸,提供有限调节。这个结实的双螺丝座管束在测试间没出现过问题,尽管小编没按他们建议的扭矩上紧它。身材矮小的骑手或许不太能适应,因为这支座杆不能裁切,座垫调不低。不过对于大部分骑手来说,选对了车架尺寸就应该没问题。
BB386EVO五通给予充分的BB空间及相当多的曲柄选择(除了BB30外,其它的都行)。这个配置在BB所有公路车架上都有。
小编手头上的G6 Pro样板的配置(只在澳洲发售)既有外貌又有内涵。采用内置电池的Dura-Ace Di2传动表现无懈可击,FSA OS-99把立和BH EVO Wing碳纤车把组成轻量和高刚性座舱。值得一提的是EVO Wing碳纤车把是圆形的,也就是说铁三骑手想要外加休息把的话是易如反掌的事。
去年的Ultralight配有全碳纤Prologo C.ONE Nack Carbon座垫,而今年的G6配的是Prologo Zero2,适用范围更广。跟去年的Ultralight不同,今年所用的这个座垫的座垫轨质量更好,这样你就不用再花钱置换了。
G6 Pro总重只有6.37kg(不含脚踏),造型美观,引人注目的气动车管、深碳纤轮组和经典的黑白色增强整体气场。
BH G6 pro无疑是台竞赛利器,拥有激进几何和高端(澳洲)配置,不过小编总觉得还有进步空间。之前的Ultralight十分卓越,彰显BH设计实力,可惜这次的G6 Pro算不上是气动竞赛车的优质之选,尤其考虑到它昂贵的售价。
后记:这次测试的是只在澳洲有售的配置,不过BH G6 Pro车架款式全球统一,只是不同地区的配置和价格不同。